HB火博官网
  • 27

《贵州教育报》两会特刊︱省政协委员曾强: 关注长期寄宿制,把孩子“放”回家



1月23日《贵州教育报》4版

教育“内卷”加剧,长期寄宿制在我国日益普遍,各地新增普通高中寄宿制比例不断上升。

省政协委员曾强向记者介绍,今年带着《关于高度关注长期寄宿制下青少年健康成长及未来社会问题的建议》 的提案,他希望能更好地保障青少年个体健康发展,维护家庭和谐稳定和提升社会人才培养质量。

“我调研贵州9个市州20余所普通高中发现,现在几乎没有非寄宿制的县中了! 高住宿生比例近90%,超50%学生初中就开始寄宿,小学阶段便寄宿的学生占比超15%。”曾强说,这一现象亟待社会密切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问题。

曾强表示,成长关键期缺乏家庭支持,青少年身心健康风险增加。长期处于寄宿制模式,中小学阶段的青少年在身心健康、人际关系、情感交流和行为规范养成上,难获父母及时有效地引导支持,增加患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的风险,同时,因缺乏父母监督提醒,易养成不良生活习惯,导致健康状况变差。此外,行为规范与道德观念也容易出现偏差。长期寄宿,青少年情感表达易羞涩、内敛甚至封闭,人际信任难稳固健康。且因缺乏家庭对行为规范的言传身教与监督,易在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上出现偏差,给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带来阻碍,融入社会时面临更多挑战。

曾强认为,关注寄宿制环境下成长的青少年健康成长问题,可掌握心理、生理及情感需求,及时解决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与不良习惯导致的健康问题,给予针对性关怀,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对此,他从优化学校寄宿管理、加强家校合作共育、提供社会支持与关爱、调整教育理念与模式、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以及加强心理健康监测与干预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建议学校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团队,为寄宿学生提供定期的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服务,及时发现并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健全家校沟通机制,通过家长会、家长群等渠道,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和情况,学校也能掌握学生在家中的动态,共同制定适合学生的教育计划,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社会组织可以提供专业的心理援助和志愿服务,帮助寄宿学生解决心理和生活上的困难;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监测体系,定期对寄宿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及时发现潜在的心理问题。对于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要提供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如心理辅导、行为矫正、药物治疗等,帮助他们恢复健康;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心理健康教育、人际交往、生活技能等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要加强青少年的生活体验,要让他们在真实的场景中去学会生活,而这种生活体验是书本永远教不了的!”采访中,曾强表示,学校应该探索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如寄宿申请制、走读与寄宿相结合、家校共育的弹性教育模式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把学生“放”回家,是要让孩子有更多的生活体验,包括交通、安全、就餐、交流等非常重要的生活体验,“我们不要把孩子教成一个只知道学习的人,而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把孩子‘放’回家!”曾强呼吁,社会各界应高度关注长期寄宿制下青少年健康成长及未来社会问题。让青少年能获得更多来自家庭的情感支持,减少因缺乏陪伴而产生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增强自律意识,促进身体健康和心理调适能力的发展,使得身心能够更加全面、健康地成长。

贵州教育报记者 罗欢 潘国虎

编辑 杨睿

二审 廖波

hb火博·体育

《贵州教育报》两会特刊︱省政协委员曾强: 关注长期寄宿制,把孩子“放”回家

三审 赵宏斌